无标题文档
迷蒙的晨雾中似见天青莲花温碗
“夏日的晨雨是短暂的。湖上的荷叶在雨后清凉而微甜的风中悠闲地摇曳着,大大小小的晶莹水珠在嫩绿的荷叶面上不停地滚动着,沿着叶脉滚到叶缘,轻轻地滑落到水中,激起不大不小的涟漪,水波纹一圈圈地慢慢向四周漾开,最后静静地消失在水鸟掠过湖面的鸣叫声中。雨后初晴,水雾四下弥漫,将天的蓝和水的绿在迷蒙中呈现出一层淡雅的天青色。”这就是汝瓷天青釉色的神奇所在,也是这件莲花式温盌(碗)的独特之处。
每每打开台北故宫的官方网页,天青釉莲花式温碗的碗口局部放大图片,就一直在《参观故宫》和《典藏资源》的页眉主导航区里,静静地陪伴着每位浏览者。故宫珍宝万万千,为何莲花温碗独享如此隆崇的地位?其中必有缘故。
莲花温碗不大,是由十个莲瓣以规整的半S形流畅线条优美地团簇构成,宛如莲花半开。不知汝州的制瓷师傅们尝试了多少次,先将釉料成分配比调配到最好,再把窑内温度火候控制到最佳,才烧制成功这件旷世之作,使天青釉色达到了完美的境地。
莲花温碗上通体分布着无数细碎繁密的开片,由浅浅的蛋色细线分割而成。天青色的釉水将没有规则的纹片与韵律起伏的线条协调地融为一体。雨过天晴后,淡绿色湖面上飘散着迷蒙水雾,半开的荷花在渐渐消散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就是这件汝瓷所传送的如诗如画的文人意境。意乱情迷是用来形容女人的辞藻,但多少文人墨客和古董玩家用在了它的身上。乾隆帝对他自己的文学艺术造诣自视甚高,却也不得不在这件汝瓷莲花温碗面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汝瓷淡雅的釉色素雅和温润的釉质正是宋人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国人崇玉,而莲花温碗充满玉感的瓷釉令人赞叹不已。
这件名为“北宋汝窑天青釉莲花式温碗”的莲花瓣碗形瓷器,温静而高雅,简洁而精致,的确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顶峰。它与汝瓷无纹椭圆水仙盆并称作“为世界公认的,最能够代表宋代瓷器的最高艺术境界、最佳设计水平和最绝工艺成就的两件经典极品。”两岸学者见仁见智,北京故宫认为莲花温碗更胜一筹,台北故宫觉得水仙花盆当仁不让,甚至连名称也要争它一番:一称“粉青瓷莲花式温碗”,一称“汝窑天青釉莲花式温盌”。1935年,这两件空前绝后的汝瓷极品曾与其他故宫精华一起到英国展览。1949年,它们与其他宋瓷等故宫文物一道,在南京下关码头装船运往台湾,其中也有那个讨人喜爱的雪白的定窑婴孩卧瓷枕。
用莲花瓣进行装饰的器物早在晋时就已出现,估计与佛教传入东土有关。盛唐金银器中大量出现莲花造型的碗和盅,莲瓣器物到了宋代就更为多见。只有民族的艺术才能是永续的、创新的和生机勃勃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北宋的汝窑师傅们将莲花这种十分普遍的工艺造型进行了艺术再创造,而达到新的高峰,把李太白所追寻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艺术意境,用瓷土和釉料具体地表现出来。
莲花温碗是艺术品,更是实用器。它是用来温酒的,碗内注入热水,执壶放入碗中加热保温。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在这件汝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北宋时期的这种工艺设计,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才在现代设计中逐渐追上。
典雅的莲花温碗自身是完美无瑕的,但却不成套,本该配有一把执壶才对。在完整性上,温碗虽是残缺的;但在艺术性上,温碗却是完美的。有了缺憾,美的珍贵才更能体现出来。
古代东亚地区的琉球、日本、高丽、百济等地也曾烧造青瓷,均受到北宋汝瓷的强烈影响。虽然他们的制瓷工艺远远不如汝窑,但对于美的追求是一致的。高丽青瓷基本是以北宋汝官窑为模本,逐器仿制,包括这件莲花温碗。
莲花温碗的造型在宋代就已成为经典款式,除了陶瓷之外,各地各国都曾经使用其他材质,如漆和金银来依样仿造。近千年来,汝瓷的艺术表现风格,尤其是在色彩运用、线条设计和造型比例等诸多方面,对于日韩两国造成了直接的、广泛的、深远的影响。大到园林设计、庭院布置、室内陈设,小至纸张、屏风、文具,乃至现代的时装、广告、包装等各个方面,唐风宋意无处不在。日本人曾声称,他们向唐人学会了中华礼仪的优雅,向宋人学会了中华艺术的精致,完整真实全面地保存着文化精髓,着实令我们这些唐宋的子孙们汗颜。
相较于国人小节不拘的粗线条应对方式,西洋人则更注重于数字化的记录和管理,日耳曼民族以严谨得让人感到枯燥而闻名于世。一位德裔美籍艺术评论专栏作家曾请人按照故宫所提供的等比例彩图,将莲花温碗的外形做了数字化定量分析。在计算出十瓣莲花的曲线重叠误差率后,他所得到的结论之一是,近千年前由汝州师傅纯手工捏制出的曲线精确度,可以媲美任何在电脑出现之前,由最精密的机械所加工制造出来的工艺产品。
乾隆好卖弄文字,挺好的汝瓷非要刻上字,好在刻在了器物的底下。台北故宫收藏的21件汝瓷中,13件刻着乾隆御制诗,一些藏于北京故宫和伦敦大卫基金会的传世汝瓷也刻着。所幸莲花温碗的碗底太小,得以免于乾隆的刻刀。
就艺术造诣而论,雍正帝能够“知其不能为而不为”。乾隆偏偏不信,非要反其父之道而行之,自以为有了天下最灵巧的工匠、最高超的手艺、最优秀的画师和最优良的材质,不惜工本不计时间,何愁汝瓷仿制不成。结果事与愿违,乾隆不得不叹道“仿汝不似汝”,今不如昔,子不如父,只得作罢。乾隆帝就是败在王世襄的“望气”上面。
在《锦灰堆》系列书中,王世襄详尽论述了关于瓷器和木器的“望气”之论,令世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人人都有一双眼睛,都能“望”,但目之所及,器物仅形似而已。现代科技万分昌明,给造假作伪者生产赝品提供了利器。许多现代高仿瓷器如仅仅从外形去“望”,已经不光是几可乱真,而是真假难辨了。是故,所“望”之处关键在于其气。能够具备真气的赝品少之又少,因为气韵是仿造不出来的。气只有身在其间,才能够亲自领悟得到,而感受是无法替代的,似有几分参禅悟道的味道。一批批制造出来的赝品伪器,根本谈不上有任何气韵。即便是所谓限量烧制的高仿精品,也无法达到北宋汝瓷的境界,遑论超过之?
乾隆帝不如其父其祖之处多多,艺术上不够谦虚实乃其一大弱点。如果真能“穿越”一下,相信乾隆帝定会虚心弥补,差人取来养心殿多宝格内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莲花式温碗,恭请王老到他仅八平方米的书斋“三希堂”一坐。一边鉴赏把玩莲花温碗,一边洗耳恭听“望气”高论,顺带了解一番宋人素雅的艺术情趣,再体验一把宋人“慢活”的生活态度。
原作 张皓
摘编 雪舟 140603
文章地址: http://www.xyz689.com/html/201406/3/201406031215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