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游戏活动专区 SPACE


黩兵的意思、黩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黩兵的解释犹黩武。 唐 陈子昂 《谏雅州讨生羌书》:“臣闻自古国亡家败,未尝不可黷兵。” 唐 沉佺期 《昆明池侍宴应制》诗:“黷兵非帝念,劳物岂皇情?”《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 楚王 黷兵远出,久而不返,内虚外怨,此灭亡之日也。”

词语分解黩的解释 黩 (黷) ú 污辱,玷污:黩货(贪财,贪污)。黩誓。 随随便便,滥用:黩武。黩烦。 黑:“林木为之润黩。” 笔画数:; 部首:黑; 笔顺编号: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专业解析黩兵(dú bī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滥用武力、穷兵黩武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解析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滥用武力,轻率发动战争

指统治者或军事集团为扩张或私利,不加节制地使用军事力量,违背和平道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2卷,第1083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20页。

持续征战,耗竭国力

强调长期频繁用兵导致民生凋敝、资源枯竭的负面后果。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561页;《中国军事大辞典》解放军出版社,2019年。

二、字源解析

黩(dú):

本义为“污浊”,引申为“轻慢”“滥用”。《说文解字》注:“黩,握持垢也”,后衍生为行为上的亵渎与过度。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兵(bīng):

原指兵器,后泛指军事、战争。《左传·隐公四年》已有“夫兵,犹火也”的警喻。

来源:《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汉字形义演释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6年。

二字组合后,“黩兵”从字面深化为对武力的亵渎性使用,蕴含强烈的批判色彩。

三、文化背景与经典用例

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中对暴政的批判,如:

《后汉书·刘虞传》:“黩兵黩武,百姓怨痛。”

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秦汉而还,多事四夷……黩兵无时,伏尸千里。”

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仁政”与道家“无为”思想,反对以战争作为治国手段。

来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中国古代战争观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

“黩兵”作为典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不仅描述军事行为,更承载了反对战争暴行、倡导和平的传统价值观。其释义需结合字源演变、历史语境及哲学思想综合理解,方能体现汉语的深度与民族精神内核。

网络扩展解释“黩兵”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黩兵(拼音:dú bīng)意为“滥用武力”,即“黩武”的同义词,指轻率发动战争或过度使用军事力量。该词由左右结构的“黩”(意为滥用、轻率)与上下结构的“兵”(指军事、武力)组成,整体强调对武力的不节制。

二、出处与例句

古代文献引用

唐代陈子昂在《谏雅州讨生羌书》中写道:“臣闻自古国亡家败,未尝不可黩兵”,通过历史教训警示统治者慎用武力。

唐代沈佺期《昆明池侍宴应制》诗云:“黩兵非帝念,劳物岂皇情?”,借诗句批判穷兵黩武的行为。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回提到:“楚王黩兵远出,久而不返,内虚外怨,此灭亡之日也”,进一步揭示黩兵对国家稳定的危害。

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黩兵”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讨论,例如:“古代帝王若黩兵好战,往往导致民不聊生”。

三、相关扩展

近义词:黩武、穷兵黩武。

反义词:偃武修文、休养生息。

成语关联:与“黩武穷兵”“好大喜功”等成语内涵相近,均含贬义。

四、使用建议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日常口语中更常用“穷兵黩武”。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军事策略相关词汇,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宾末常怀怅惘成章醇酎戳包儿催租瘢蹈实大笑调歪对棋儿戏方伯伏泉供菜构致过客历过政好恶不同鸿书晦暗浑茫昏谬讲肆鉴悟基阯蠲欠跨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烈祸礼秩旅窜秣蹇魔难南闱纳坦彭聃漂账怯壳儿起虢奇胲青角晴热穷埏歧视厹矛日符三桠上半身沈淡申济韬晦天边外王祥卧冰完雄威焰文澜阁无筴遐甿屑心

ℹ️

月沙学习屋 | 质量与使用原则

我们坚持为全球中文用户提供准确、可靠的在线工具。

所有工具均遵循我们 “关于我们” 页面中所述的审核原则进行开发与维护。请注意: 工具结果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

怀孕了,叶酸、钙、维生素D、DHA、铁怎么补?一文讲明白
超级微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