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之后,出现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并称为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言。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
清初陈鸣远、惠孟臣制壶大师,其紫砂壶据有代表性。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的造型入壶,工于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紫砂壶的壶底款印,壶盖内盖印也始于陈鸣远,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时人以拥孟臣壶为喜,所谓“孟臣壶、若琛杯、潮汕炉”已成功夫茶的代名词。
清代中页的陈鸿寿(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开创了紫砂壶艺的新的一章。陈鸿寿的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陈鸿寿和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壶,对后世影响很大。邵大亨是陈鸣远之后的一代高手。
当代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现代紫砂名人倍出,各自身怀绝技,推陈出新,将紫砂工艺推上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