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苏东坡说
持此说的人有以下理由:
(1)苏东坡喜爱喝茶,在阳羡住过。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枝,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枝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2)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早期紫砂茶具残片,经考证。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期。这一发现证明: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和苏东坡时代相符。
(3)在丁蜀山现存完好的东坡书院,留下大量苏东坡在阳羡的史实、故事和传说。 “苏东坡说”最大的软肋在于“传说”,传说中“东坡提梁壶”的创制是北宋苏东坡,这显然不是历史事实。民间传说只是反映了陶都宜兴人民的一种心愿或民俗民风。
苏东坡事实上嗜好的煮茶用器应该是“铫子”,是由水壶或药壶改型并移作煮茶之用的铜器铫(diao)子,被称作“铜石铫”的,而紫砂石铫的创制应该是清代书画名家尤荫根据周钟赠的苏东坡铜提石铫仿制的「白泥大砂壶」,这就是清嘉道年间制壶名家杨彭年改制、加工、定型,并经不断改进、演变,终趋成熟的紫砂传统经典之作「彭年石铫」的早期之作「提梁石铫」。这和「苏东坡提梁壶」的造型完全不同,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今定型定名款识「东坡提梁壶」的创制,是在1932年春天。当时为准备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品展示问题,宜兴职校校长(陶校前身,紫砂职业教育创始人)王世杰,多次邀集丁蜀山陶业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行业工会代表、窑业主代表、艺人代表、地方名士、校董出谋策划,群策群力。座谈会期间,再讨论展品的题材时,有人讲起了「东坡提梁壶」的故事传说。王世杰很感兴趣,认为这是绝好题材,就组织紫砂艺人专门讨论故事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
紫砂艺人、各紫砂营业公司、各陶器厂亦提供了清末传统单把提梁壶款式的壶样。特别是一把清光绪年间的任伯年刻花卉提梁壶,壶身为灯笼圆壶,厚圆盖,钮扁圆,一弯式流,前提梁用一段横把呈弯弓形状,后竖搭一段把架在弯弓上,直至壶后身传统的接壶把处将提梁把嵌接。此件艺技、格调、形制均较别致。王世杰根据清末传统单把提梁的款式,结合清末双梁横竖架接提梁的架势,设计出初步图稿,正式定名为「东坡提梁壶」,并将图稿分发于紫砂业界,由各陶器公司、各陶器厂、各陶器作坊聘请艺人制作。其中「东坡提梁壶」制得成功的,为民初制壶名艺人汪宝根。
|